在90年代初,只有22个国家能连上因特网,到了2000年,已经有217个国家(地区)能上网了。发展中国家无不将因特网视为本国经济繁荣和全球化的良方,企业则把它当成产品及服务在全球行销的利器,大学和健康组织也把它作为替自己宣传的最佳方式,更多的人们把它当成理想的联络工具。因特网在中国这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和12.95亿人口的大国的迅猛发展,为人类社会实现用因特网联起来的目标大大地迈进了一步。也许在一些偏远的小岛还无法通过美国在线的接入服务上网,但是经过近5年来的发展,一个真正的全球相通的网络已经成为现实了。
美国的因特网发展一直遥遥领先,但现在欧洲人正在迎头赶上。以德国为例,该国目前有超过1200万网络用户。虽然这个数字比英国(1999年有1400万户)少,但是德国的用户花费上网的时间比英国多得多,根据MMXIEurope的调查,德国人平均在家里上网的时间为5.6小时,而英国则为3.5小时。
如果收费不是那么贵的话,德国人将会花更多的时间上网。费用是大多数欧洲国家网民最关心的问题,在德国,电话费是计时制的(美国是计次不计时),一名常上网的用户最终交给电话公司的费用可能比交给因特网服务公司的还多。每个德国上网者每月的上网支出大约是35-50美元。
在上网方式上,欧洲比美国多了一项优势,那就是移动通信。欧洲人使用移动电话的比率更高,整个欧洲大陆拥有一套共同的移动电话标准:GSM。这预示着当移动电话和掌上电脑能让用户方便地接收电子邮件及连线上网时,欧洲将拥有绝对的优势。
在拉丁美洲,大多数的贫穷人口与小部分的富裕阶层在上网方面有一道深深的鸿沟。上网只是少数人的特权。
在危地马拉,很少有人拥有个人电脑,大多数人没有电话,当然也就谈不上上网。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1998年的统计,该国每百人拥有的电话线数低于5条。危地马拉人主要是在办公室、大学和私人学校上网。该国的1008万人中大约有10万人上网。
拉丁美洲的宽带和新型移动通信系统正在测试中,在今年年中,通过移动电话上网将会实现。
尽管信息鸿沟依然存在,但拉丁美洲人上网的热情非常高。一些政治团体如URNG(其前身为游击队团体,如今已成为一个政党)拥有自己的网站,并且能在网站上自由地发布他们的观点。
在中东地区,网络的使用差异较大。在富裕的波斯湾国家,如巴林、卡塔尔和阿联酋,连线上网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在以色列,虽然天然资源少,却拥有为数众多的优秀网络人才。
以色列拥有世界上多家著名的网络设备和软件制造商,这归功于一群90年代初从前苏联移居过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以色列政府将因特网视为能使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重视对服兵役的国民进行网络知识的培训。
近600万以色列人中的网民数量大约为100万,他们抱怨最多的是费用昂贵且速度慢,部分原因是以色列的通讯部门完全为国有的通讯公司Bezeq所独占,因而服务质量难以改善。
以色列的通讯市场没有完全开放竞争,政府仍然踌躇不定。一些公司已经做好准备,将在大城市和工业区内铺设光缆基础设备准备迎接竞争,通讯部门也将尽快发给四家提供快速上网通路的无线电管理业者执照,Bezeq刚完成一项测试性的ADSL技术,一家称作Yes的公司将在几个月内开始提供利用人造卫星上网的连线通路,有线电视业者也期盼能获得利用电缆数据机提供的高速上网通路的执照。
在非洲,超过70%的人口居住在乡村地区,每百人平均拥有不到半部电话。但当地政府及国际机构承诺,在21世纪因特网将会到达大多数的地方。
南非的通信基础设备只有在城市内才有。在南非历史上黑色人种的居住地区以及乡村地区通讯的状况,大体上同其他非洲地区的情形一样,都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到目前为止,因特网还是上层阶级的工具:180万南非网民中,大部分也都是富裕的一群,且多数是男性。
学校普遍缺乏基本设备是个大问题。根据ITU的报告,超过82%的南非学校没有媒体设备,43%无电力可用,38%没有电话。
电话线路不能到达的地区,现在已经有了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在1999年底,总部设在华盛顿的世界空间组织发射了一颗人造数字通信卫星覆盖南部非洲,他们计划将卫星广播覆盖整个非洲。对大部分发达国家而言,卫星广播也许是一种陈旧的方式,但是在一台收音机只能收到一个或两个电台的非洲乡下,有了数字通信卫星,便能显著改善偏远地区的通信状况。
各国网络发展状况
国家人口网民数量
美国2.7亿1.1亿
德国 8200万 1200万
中国 12.95亿 2250万
危地马拉1008万10万
以色列 598万 100万
南非 4430万1800万